吴志强院士:智能成为建筑当代性的本性?
发布日期:2020-05-25 浏览次数:521
“当代”一词的语义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,谈及 “当代建筑”需要将其置于适时的“当代观”语境。面对当今特定地域、特定人群和特定时段的生态和智慧时代,“当代建筑”必须做出“当代适应”。时间断面在 2019年的“当代”是“智化”的时代,“当代建筑”的 “智化”体现在建筑创作对象的智化、建筑创作过程的智化及建筑创作模式的智化三个方面。在AI等智能工具的辅助下,当代建筑会愈加智慧,并走向个性化、多元化。
——吴志强院士
吴志强
中国工程院院士
同济大学副校长,教授
当代建筑,是后现代建筑及其之后的建筑多样、个性特制时代的一个“时间断面”的建筑特性观察。机械大工业时代的来临,使得大一统的机械主义的标准性批量建造思想统治了建筑学的世界;后现代的来临,又打破了之前现代主义的一言堂天下;而今天基于特定地域、特定人群和特定时段的生态和智慧时代的来临,给我们带来了从未经历过的一场崭新的建筑的特制性“当代适应”。
建筑从来没有强调要成为地球的一部分, 它是人类在地球上的物质消耗、能源消耗的不可缺失的计量部分。从“神本”到“君本”,再到“人本”,为了我们生活、文化和精神的延续, 建筑学没有停止过探索。今天我们又有了新的建筑视野,那就是走向以生态为本、以人与自然一体关系为本的智能建筑。这可能是当代建筑语境中无法缺席的一个议题。
“当代”的概念,永远在一步一步地向后推进。我们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,绝对不会想到会把21世纪20年代的建筑囊括到当代建筑之中,而是要把它称为未来的建筑。但是今天,我们的未来已然到来。
假如我们以这样的当代观来看待建筑的话, 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特征,那就是我们的话语对象——建筑世界,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。假如把当代的时间范畴设定在2019年,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建筑,“智化”是其非常明显的趋势,这里面包含了以下三层内容。
第一,建筑创作对象的智化。建筑建成的那天,不再被描述为建筑结束的时间节点,而是被看作是建筑的“生命的开始”。建筑会感知、会学习、会判断,会对使用者不断地进行反馈,这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建筑。建筑建成的那天,就是它生命诞生的那天,就是它开始越来越智慧的起点。这是一个建筑学创作的崭新阶段,是一个过去的建筑历史老师从未教授过的阶段。
第二,建筑创作过程的智化。假如回看 20 世纪80年代的Autocad和数字化设计,会发现那是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突然变成了非常数字化的过程。可以说,数十年以前的那场革命,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大革命的前奏。我们当时提出的Computer Aided Design,现在已经演化成AI Aided Design。人工智能,这个会学习的辅助工具,会帮我们记住全球所有的相似案例,会帮助我们去学习和记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建筑创作信息,比如创作的环境、背景、时间、面积、 方案、构成、风格,抑或最后的使用状态、使用年龄、使用满意度,以及在历史上所发挥的物质和精神作用等。这些工作都是过去个体建筑师无法承担的。而这些千万级的案例记忆,对于现如今的AI大规模学习来说,只是众多进程中的一个原料输入的过程。这种海量原料的输入过程,是任何一个人类个体,抑或是任何一个当今最好的事务所,都无法完成的事情。而这个过程对于AI来说,只是它众多计算过程中的简单一项。这种原料的量化达到一定数值之后,AI可以进行大量的多相位学习,定数、定型、定色彩、定材料等大量规律性学习以后,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什么是已经被创作过的,什么是没有被创作过的等信息。这样的判断和学习,对于人类来说,是一种如虎添翼的辅助。那么,是不是AI,就会变成创作过程本身的推演呢?我不觉得是可以替代的。相反,AI推演的结果可能正是我们要否定的方案。至少是,如果AI能够帮我们把所要否定的方案逻辑推出来的话,我们的创作活动,就有了一个更好的助手。
第三,建筑创作模式的智化,是指我们的创作过程变成了一种无时差、无边界的人类的群组活动。我们过去的合作,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熟人社会、朋友圈的合作。而以后可能会是每一个专项、每一个部件、每一种材料都可以找到顶级的设计师来协同完成。这是一个无时不在,无处不在,世界各地都可以共同创作、联手创作的年代。这可能就是当代建筑语境下,在2019年需要看到的,正在来临的“当代”。当代的建筑,不会再走向一个简单、一言堂的世界,而是一定会走向文化的多元。当代建筑语境中的一些连接词,就呈现了这种多元化, 譬如当代建筑中的地域文化、文脉链接、场所精神,以及非理性的逻辑。当代建筑,从它被命名起,就无时无刻不在变化。要阐述当代建筑特征的话,我更愿意说的是,在更加大规模生产中的个性化,以及更加全球化中的定制化。■
本文发表于《当代建筑》2020 | 创刊号 | No.001